□新華社記者 沈汝發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首批5A級景區……福建武夷山旅遊景區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曆史資源,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但武夷山旅遊的「短板」也很明顯。近年來,這個老牌景區求新求變,成效初顯。 武夷山地處閩北山區,受氣候影響,每年10到12月是旅遊淡季。但2017年,這3個月旅遊人數、旅遊收入分別達到458萬多人次和82億多元,同比均增長20%以上。 「往年基本都是『冷冬』,今年成『暖冬』了。」武夷山市旅發委主任鄧立俊說,這得益于武夷山在開拓冬季市場方面一系列的創新之舉。 以武夷山主景區為例,2017年推出「武夷暖冬行,九九快樂送」淡季營銷活動,對年滿50歲的遊客門票優惠,吸引此年齡段遊客20多萬,同比增長兩倍多。 針對氣候寒冷潮濕問題,武夷山近年在賓館、客棧推行地暖,解除遊客住宿之憂。建成不久帶地暖的武夷山泓林大酒店300多個床位,春節期間基本客滿。 「白天看景、晚上走人」,也是武夷山景區的「短板」。武夷山推出畫舫夜遊崇陽溪、夜下梅、夜武夷宮等「夜遊」線路,並籌建酒吧一條街等娛樂項目,讓遊客晚上「留下來、住下來、還想來」。 武夷山雲河漂流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匡倩說,夜遊崇陽溪除了可讓遊客飽覽夜間武夷的原生態自然景觀,還利用聲光電高科技手段「點靓」兩岸,制造出浪漫奇幻效果,實現武夷美景與文化的交融。 「看山看水」是武夷山傳統旅遊項目,但也造成旅遊業態單一。為此,武夷山推動形成「旅遊+」體系,舉辦體育、文化等各種賽事節會,培育體育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文化旅遊等新消費熱點。 剛剛過去的2017年,武夷山就舉辦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武夷山國際馬拉松賽」「武夷山國際越野賽」「朱子文化節」「武夷山自然與文化研學旅行活動」「中國大紅袍國際禅茶文化節」「第二屆武夷山海上絲綢之路低碳旅遊養生體驗」等活動。 2015年高鐵的開通打破了武夷山旅遊的交通瓶頸。武夷山北站站長喻新鋼說,因為交通便利,遊客呈井噴之勢,不僅有省內遊客,上海、合肥、南昌等地遊客也慕名而來。 「交通已不成問題,遊客也不成問題,怎樣滿足遊客多元需求是個問題。」武夷山市中僑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公浩說。 近年來,中僑旅行社拓展遊學、親子等旅遊項目,2017年比2016年接待遊客增長28%左右,營業收入增長16%左右,「但武夷山旅遊的體驗、互動式娛樂項目還比較欠缺。」彭公浩說。 居安思危。武夷山市近年來主動適應旅遊經濟發展新常態,補齊市場短板,平衡淡旺季市場,促進旅遊産業提質增效。武夷山副市長張賢軍說,2017年武夷山市接待旅遊總人數1283萬多人次,同比增長17.30%,實現旅遊收入超過240億元,同比增長24.90%。 位于景區的「茶人之家」民宿老板告訴記者,客棧有19間房,初一到初六全滿房。「悠悠美食店」老板說,春節期間,天天爆滿,一天營業額最高達1.8萬多元。 2017年底,武夷山市出台新旅遊産業扶持政策,將設立1000萬元旅遊産業扶持資金,設立1500萬元節事賽事活動專項扶持資金,並拿出3800萬元獎勵旅行社,打造休閑、度假、養生旅遊目的地。 武夷山的定位是「國際旅遊度假城市」,目前正致力于發展全域旅遊。當下旅遊産業已進入深度調整和變革期,出遊方式上散客化趨勢日益明顯,旅遊核心競爭力正由景點競爭向旅遊目的地綜合競爭轉向。 如何實現從「旅遊景區」到「旅遊城市」的飛躍,是地方政府面臨的新課題。「現在武夷山只能算是破題。」張賢軍說,「讓武夷山不僅是一個景區的概念,而是一個城市的概念,我們正為此而努力。」 (新華社福州3月3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