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均有城市出台文件对婚丧嫁娶操办酒席、清明祭祀焚烧纸钱等旧风俗作出整改,提出要求,引导百姓移风易俗,然则或是手段过于强硬,与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民俗和百姓自发民意起了碰撞,这种种“禁令”往往难有成效,或者成效不大。 移风易俗,即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出《荀子·乐论》,原句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对人的感染至深,能使人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睦了。 从荀子的原文来看,他对于移风易俗,所认同的是采取改善、感染的方式,而非用强硬的手段硬性规定,这也是笔者的看法。 风俗习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民俗、习俗文化,是民间自然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规律性,且由来久矣,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对待这样在时间的冲刷下,在无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诞生的民俗文化,如果只想用一张简单的“禁令”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笔者认为是不太现实的,倒不如试试多给民众一些时间和空间,加之以宣传,或许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就如同荀子所言,先善民心,待感人深时,则其风自移,其俗自易。 就如我市的许多村子现在都建了骨灰堂,使得村民到了祭拜先人的时候,不再是满山地烧纸,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这种引导,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再比如我们提到移风易俗,常常会提到的婚丧嫁娶大办酒席,其成为陋习的关键在于一个“大”字,婚嫁酒、寿宴等酒席并不简单的是热闹一下或者吃喝问题,仪式之外,更多是为了让大家集中体会生命美好、天伦乐趣、人情温暖,更好地感恩家人、感谢乡邻、感悟生活。对于现如今出现的攀比浪费、礼重成灾的现象,根本上还是要靠文化、道德等柔性力量,去影响、感染人们,使他们转变自身的观念,而不是刚性地出台一份文件,一禁了之。 再有,笔者认为,移风易俗应有边界,何为有边界,即不是改变所有的传统风俗,而是要剔除其糟粕,对于其中的精华部分,不仅不能移,更要留风守俗,发扬光大。 就如邻里之情,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传统民俗所提倡的,而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都市生活的“变奏”中,当年住在一个村的老邻居们各自住进了高楼,安置得相近的还有着来往,安置的距离远的,难免也就少了来往,更不用说商品小区中的邻居,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地方,白天各自上班,晚上各自在家,对门不识也非鲜见,没有交流沟通,邻里关系自然疏远,何谈互帮互助。 不过,有些有想法的社区或是小区,就通过举办各式“邻居节”,为有着共同爱好的邻居们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为打造良好邻里关系建立平台。这就对传统风俗的精华部分留风守俗,发扬光大,这种做法,融洽了邻里关系,提升了城市温度,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奠定了基础。 □ 张梓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