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现有42个少数民族,22.34万人,其中畲族20.04万人,有1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畲族乡,244个少数民族行政村,986个少数民族自然村。2009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关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民居保护、特色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和我省确定的“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保护发展”的总体要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第一批、第二批共19个特色村寨已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三批22个村于2016年启动实施建设。累计争取专项资金3661万元。 为促进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发展,宁德市政协不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围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情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实反映问题,建诤言、献良策。 老寨古村焕新颜 人杰地灵的闽东,各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资源。 保护、挖掘、整理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省民宗厅的大力扶持和具体指导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共建下,我市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古民居保护改造、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展示等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特色村寨得到保护建设,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民族特色村寨试点村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宜的古民居、古建筑保护与改造方案,自特色村寨村实施以来,上金贝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溪塔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评选为“中国特色村”,并先后获得宁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宁德市休闲农业示范村、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荣誉;白露坑村先后被命名“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省级畲族历史文化名村”“宁德市十大最美乡村”“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保护,村寨内涵进一步丰富。我市大部分试点村寨畲族特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持着讲畲语、唱畲歌、穿畲装、吃乌饭、包菅粽、舂糍粑等畲族传统习俗。每年在当地乡村组织开展“三月三”传统畲歌会,展演“畲族婚嫁”“上刀山、下火海”“起云楼”“竹杆舞”“奶娘踩罡”以及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说歌”等畲族特色传统节目,在畲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建成以畲族风情、观光旅游的特色村寨,带动旅游发展。如福安市溪塔畲族村立足刺葡萄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冰臼旅游景区途经该村的优势,打造“田园风光型”特色村寨;上金贝畲族村地处宁德市郊区,以发展观光农业、乡村休闲与民俗展示、明代建文帝墓考证等相结合,打造“郊区休闲型”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产业得到培育,民族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上金贝村结合特色村寨建设规划,开发建设了刺葡萄沟、荷花池、樱花谷、畲家百草园等系列农业观光园景点,投资200多万元建设建文帝广场等旅游景观设施,实现日均接待各地游客400多人次,高峰期每天近4000人次。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还带动了特色工艺品、民族传统手工业和特色种养业等产业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水平,并且对周边村寨、农户的民居改造、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深入调研促发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不忘查摆不足。为详细了解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市政协组织委员深入福安、蕉城、霞浦等地调研,了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探讨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要“沉下来”更要“走出去”。2017年11月21日至24日,市政协副主席黄家盛组织部分委员赴浙江省丽水市开展畲族村寨调研……委员们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调研中,委员们意识到,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便是社会共识有待提升。全市未出台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与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特色村寨建设涉及的相关部门在规划上缺乏协调,建设项目上缺少相互衔接,尚未形成推进合力。一些民族乡村干部、群众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殊价值独特作用的认识不够,缺乏保护与建设的经验。 资金的缺乏也成为特色村寨建设的拦路虎。“我市特色村寨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各部门的惠农民生、扶贫开发、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资金虽给予一定扶持,但资金条块分割、点多面广,难以集中力量办事。”对此,委员们深感忧虑,由于特色村寨建设涵盖了民族建筑保护修缮、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开发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部分民族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自筹资金投入建设,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来源单一且有限,远远未能满足建设任务需求。 提升民族传统文化是村寨特色的重要手段。我市各地在特色村寨建设中都制订了规划,但在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上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在细节设计上也比较粗糙;在民居建筑上,少数民族原有的建筑风格未能有效保护传承,部分已进行旧村改造或村庄整治的民族特色村寨与普通村庄风格趋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存在淡化倾向,部分特色村寨在民俗展示、民族服饰、民族歌舞表演、民族产品等方面特色不够明显。 虽然我市特色村寨虽已初步形成一批地方特色产业,但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普遍存在特色产业知名度不高,品牌附加值较低的问题,“畲字号”农产品品牌偏少,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 建言献策解实情 听民声、访民情,结合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市政协民宗委撰写出了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关于提升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水平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乡村加快发展和振兴、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有效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列为乡村振兴重要工作来抓,同时要切实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各界认识到特色村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他们自觉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自信心。 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特色村寨建设的投入力度。应加强与财政、住建、规划、农业(扶贫)、林业、文化、旅游等部门的工作衔接,把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修复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实现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合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通过用好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市(县、区)两级适当配套资金、拓宽市场融资渠道等,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开发。 一村一品一特色,每个少数民族乡村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风俗、文化内涵。委员们建议要进一步挖掘内涵,打造精品特色民族村寨。一是做好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传统畲村白露坑(半月里)等村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项目经费扶持,打造我市中国畲族民族特色村寨亮点。二是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通过举办民族节庆活动(“二月二”“三月三”),传承和弘扬畲歌、服饰、装饰(银器)、美食(菅粽饭、乌米饭、糍粑、畲家酒)、畲药、巫术(奶娘踩罡)、畲族体育(枪担舞、畲拳)等。三是支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金斗洋村以畲家武术闻名,应凸显其特色,大力扶持。四是争取住建部门专家服务团的帮助,指导民族村寨发展规划编制和保护项目实施。 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强特色村寨自我“造血”功能。要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差异性、“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面”。将畲家饮食文化产业、畲族医药和养生文化产业、民族乡村地理标识与特色经济作物农产品种养业、传统工艺品生产、民族乡村特色旅游业、民族文化演艺精品和少数民族节庆品牌等做为重点做大做强。极具畲族特色的饮食乌米饭是由乌稔树叶挤出的汁将白米染黑而成的,应支持畲村规模化种植乌稔树,并给予特色农业专项补助。还应支持发展畲族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 此外,委员们还建议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提升特色村寨建设水平。立足我市现有特色村寨建设的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优势,规划集中连片建设特色村寨和民族乡特色集镇、探索民族乡特色集镇建设。 (叶陈芬 雷晓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