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閩港交流> 經貿交流 > 正文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用創新鏈升級産業鏈
2017-10-06 10:36:21 李珂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楊龍威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創建以來,探索國家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高度融合、創新鏈與産業鏈相互貫通的新途徑,助推我省産業技術從「跟跑」向「領跑」,成為區域産業提速的「科技奇兵」

用創新鏈升級産業鏈

東南網10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2010年6月,福建省政府、中國科學院、福州市政府三方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2015年5月通過一期、二期建設驗收,2016年3月進入三期項目建設。

僅一期、二期共建期間,海西研究院就建設10多個國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台,與我省行業骨干企業聯合共建工程化研發中心25個,取得一系列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有80多項技術成果成功向企業轉移轉化,企業年新增銷售收入46億多元,助推我省産業技術從「跟跑」轉向「領跑」。

「海西研究院創建以來,圍繞福建優先發展的重點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在省科技廳、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部門的科技計劃項目支持下,突破了3D打印、半導體照明封裝、光纖激光器、半導體激光器與探測器、锂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第三代閃爍晶體及器件、精細化學品等一批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為工程化和産業化提供技術創新源泉,催生出多項變革性創新成果和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副所長蘭國政說。

源頭創新,産業技術變革發展提速

由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研發的透明陶瓷熒光體及其封裝等全鏈條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不僅實現1000W超大功率透明熒光陶瓷LED光源的産業化,而且這一技術得到多個國家工程項目青睐,已應用于備戰2018年冬奧會訓練場館照明。

海西研究院合作發展處處長張雲峰說,瞄準大功率LED燈這一國內外企業競爭的熱點,海西研究院從材料源頭尋找突破,在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中科院院地合作專項等資助下,2016年,憑借海西研究院原有激光陶瓷的技術基礎,通過將熒光材料摻雜到陶瓷材料中燒堿,研發了透明熒光陶瓷這一新型封裝材料,突破千瓦級COB光源封裝産業發展瓶頸。

「此超大功率COB光源填補LED戶外照明領域空白,可廣泛應用于廣場、港口、機場等領域,平均節電率在70%左右。」張雲峰說,透明陶瓷熒光體及其封裝等系列集成技術,實現了LED産品的高光效、高可靠性、低成本,培育出國際首家規模化生産LED透明陶瓷熒光體及光源的高科技企業——中科芯源,使我國LED企業具備與歐司朗、飛利浦等國際知名企業競爭的技術優勢。

這是海西研究院注重源頭創新和集成創新的一個縮影。

「海西研究院的技術成果已成功向福建福晶、廈門三安等數十家企業成功實現轉移轉化,支撐了福建光電子材料、光通信、精細化工、先進激光制造、半導體照明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地方經濟發展。」蘭國政說。

建互動式創新鏈,走完「最後一公裏」

從科研成果到産業化,往往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海西研究院,在這方面尋到了捷徑。

「人才 技術成果轉移 團隊」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曾任美國企業科學家的蘇輝毅然回國,任海西研究院研究員。院裏引入風險投資機構和民資,與蘇輝技術團隊共同組建中國首家半導體激光器和探測器研發生産企業——福建中科光芯,團隊光器件工程技術産業化方面的突破性成果項目落地福建。次年,中科光芯實驗室誕生中國光通信産業首個「中國芯」,公司「光芯片」産品填補我國三網融合中核心器件産業空白。

「中科光芯是民企,股份由技術團隊占大頭,運營由企業自主。」蘇輝說,海西研究院這種柔性靈活的人才引進使用機制,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為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海西研究院以行業企業的創新需求為主導,以建設中科院海西育成中心為抓手,有針對性引進一些帶有産業化項目的人才團隊,組建項目公司。

目前,海西研究院已培育出高技術企業13家,涉及節能環保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新材料産業等領域。

「柔性引才 人才混編」則是海西研究院産研協同創新合作的模式之一。

為密切産學研結合,海西研究院構建了「人才、平台、技術」三位一體,企業老總到科研院所當研究人員,科研院所的科學家與企業技術人員「混編」組成團隊,讓科研成果迅速應用于産業,走完從實驗室到生産應用和産業化的「最後一公裏」。

海西研究院的楊健團隊掌握世界級光纖激光發生器制造行業的先進技術,研制出國內首台工業級1200W單模光纖激光器。福州永越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逢章與海西研究院對接後,決定將這一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應用于工業機器人的激光切割、焊接。于是,研究人員與永越企業組建成「混編」團隊,很快形成新的科技成果——激光機器人産品。這一産品切割、焊接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系統集成技術位居國內先進水平。

與海西研究院合作後,陳逢章成為該院先進制造技術集成研究所特聘研究人員。三年來,這個「混編」科研奇兵,在虛擬制造與仿真設計、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及關鍵器件等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形成一系列應用成果。永越營業額大幅提升,並與安川機器人、ABB、西門子自動化等國際知名公司形成戰略合作關系。

基礎研究人員與産業密切合作,推動研究成果及時應用于實踐,這樣的思路使得海西研究院的創新越來越接地氣,截至目前,已與我省企業合作開展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

海西研究院還主動服務支柱産業、龍頭骨干企業。比如,與福建海源機械、中建海峽共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海源中建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一化控股共建「綠色化工技術研發中心」,與廈鎢共建「廈門市能源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促進了産業轉型升級。

共建7年來,海西研究院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進行科研布局,逐步建立「海西創新群體-區域研發中心-戰略新興産業」的開放科技創新體系,創建「前沿科學(原創研發)-變革技術-産業示範」開放互動式科技創新價值鏈,成功實現從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到應用研究、工程産業化協同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中科院屬各單位在我省轉移轉化的科技項目達534項,使地方企業新增銷售收入306.5億元,新增利稅69.6億元。其中,2016年,在我省轉移轉化的科技項目近100項,使地方企業新增銷售收入60.07億元,新增利稅12.05億元。

記者手記>>>大院大所大動力

福建産業發展,需要科技創新平台強有力的支撐。但福建大型科研機構少,科研資源相對不足,高層次和科技領軍人才缺乏。

大手筆引進、共建大院大所,推動一流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成為解題答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國家隊」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如何與「地方兵團」協同合作?海西研究院有針對性培育和引進人才團隊,不斷調整優化學科布局,與廈門市政府共建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重點突破稀土清潔生産和均衡高質利用的關鍵技術。目前,海西研究院已設立5個研究所。

如何把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需求産品?海西研究院結合當地産業,找到企業共有「痛點」進行課題研發,滿足整個産業鏈升級的需求。這是科技研發平台的生存土壤,也是激發市場活力的根基。

科研創新離不開政府支持。近年來,我省出台一系列鼓勵引進境內外重大研發機構落戶福建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措施,吸引中科院、機械研究總院等一批大院大所來我省發展共建,為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松綁」加力,推進了我省産業技術變革和發展。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