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闽港要闻 > 正文
匠心剪裁岁月华服——记香港老牌裁缝的代际传承
2017-09-11 09:09:46 殷晓媛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杨龙威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绘制图样(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 题:匠心剪裁岁月华服——记香港老牌裁缝的代际传承

殷晓媛

打版、滚边、车线,每天早上10点,“陈家定制”的裁缝师傅们准时在20余平方米的中环店内开始一天的工作,一直要忙到晚上7点才能收工。

这种日子,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已经持续了六十几年。

那时候的香港制衣业正处于黄金时代。香港裁缝以剪裁精良、独具匠心而蜚声国际,大量的外国人会专程前往香港量体裁衣。不少人在读完小学或中学后会选择去裁缝店做学徒,“陈家定制”的创始人陈荣华就是其中之一。

发轫于清末民初的“红帮裁缝”,代表了当时中国服装界的最高水平。在宁波、上海等地学习裁缝技艺之后,陈荣华移居香港。

凭借着纯熟的技艺,陈荣华起初为太古集团制造制服,后于1960年开设了“陈家定制”。时光辗转,如今,这家店已经由陈氏第三代继承人陈风凡先生接手了。在谈到为何要继承这家店时,陈风凡说:“我的父亲当年曾去美国留学,但留学归来他依然选择继续做裁缝,接手经营这家店,对我来说,不仅是赚钱,更是一种使命感。”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绘制图样(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走进“陈家定制”门店,五排实木壁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布料的展示本,7000到8000种不同样式、不同材质的布料陈列于此,全部来自于意大利、英国等地。裁缝们在工作台前娴熟地剪裁着衣服,布料在他们手上呈现出完美的弧度。经理黄活德说,“我们在量好客人的身体尺寸后,会有三次试衣,每一次都会根据客人的身材和要求作细微调整,精益求精,制作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专属西装。”

“陈家定制”合伙人朱华苗介绍说:“西装的制作过程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熨工和手工,一针一线都是手工制造是我们一直坚守的目标。”

“陈家定制”对于工艺的精致追求是一代香港老牌裁缝的代表,那一代的裁缝们从中式旗袍到西式洋服,全都得心应手。然而随着成衣市场的成熟和快时尚的出现,裁缝行业逐渐沦为夕阳产业,定制行业也一度遭受冲击。

天裁行的老板李先生说,“裁缝行业由于前期学习时间长、工作时间久、收入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继续从事这个行业,而一些老师傅也转去做其他的工作。”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为了振兴裁缝行业,李先生于2012年投资25万美元创办社企天裁行。李先生还曾到尖沙咀“木人巷”美丽都大厦亲自寻觅资深裁缝。在裁缝行业内普遍流行计件收费的制度,而服装定制业又有淡旺季之分,遇到淡季时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李先生说:“我们天裁行无论淡季旺季,皆采用底薪加提成制,这样可以确保裁缝们有稳定的收入。”在吸引老裁缝重回业内的同时,李先生也积极培养新人入行,让裁缝这门手艺流传下去。”

“陈家定制”也在传承裁缝技艺这件事上不断努力着。如今,“陈家定制”在上海和成都都已经开设了分店,陈风凡说,“把在香港学到的工艺带回家乡,能培训内地同胞关于剪裁、缝纫上的技巧,让技艺可以得到传承,我觉得很荣幸。”

有些人忙着将技艺传承,还有些人在夕阳产业中另辟蹊径。

在中环一个不起眼的唐楼内,有一位业内闻名师傅叫作戴佰祥。戴师傅的店内,挂了一幅郭富城2016“舞林密码世界巡回演唱会”的舞台照。戴师傅介绍说:“这次演出是要郭富城扮猴王跳舞,服装设计师原本设计的服装无法在展现猴王的原始魅力的同时,让郭富城伸展自如,我改良时将肌肉纹理放在衣服上以体现原始感,再配合对比色来增加舞台感。”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工作人员取出布料样本(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每个行业都有基本功,而我们这一行的基本功其实是靠积累、靠感觉。一个好的裁缝可以将任何一件衣服化腐朽为神奇,拥有这种技能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被淘汰。”戴师傅在谈到裁缝这门手艺时说。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不同时代的服饰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裁缝身上的匠人精神:虽然少量,但是精致;也许缓慢,至少专注。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在打版剪裁、穿针引线之间,匠人精神从未改变。

站在中环通往半山的扶手电梯、近摆花街的位置,透过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2楼的天裁行,有两位老裁缝为客人度身、剪裁西装。他们缓缓起伏的身影,成了这闹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缝纫布料(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陈家定制”店内,一名工作人员在整理店内陈列(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天裁行店,工作人员向前来取货的顾客(左)展示成品(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天裁行店,一名老裁缝在缝纫布料(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在香港天裁行店,两名老裁缝在剪裁布料(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昀 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