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闽港要闻 > 正文
紫荆花开20年之五——香港追梦青年的国家认同
2017-07-02 09:59:33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责任编辑:柳丹  

1997年7月1日,米字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那一刻,改变的不仅仅是香港的归属,更向700万香港市民展现伟大祖国的美丽、开放和辽阔。

多元的文化、国际化的视野、开放的理念……一个东西交融的“东方之珠”,在回归祖国二十年间,吸引着许许多多内地青年来此一展宏图。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也与日俱增。

社会助力 认识国家

就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前夕,一次别具特色香港学生交流团落下帷幕。20名出生于1997年的香港同学,和清华学子携手同游北京,用六天的行程为两地青年交流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香港到北京,2000多公里的路程阻挡不了两地日益频繁的交往,隔绝不断青年相互沟通学习的渴望。走进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内地高校为打造国际一流教育所做的努力;在北京银行小巨人创客中心,团员们看到了北京社会和企业对初创公司的支持;参观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看创新科技如何将生活垃圾由传统填埋向资源化处理转换……

“香港和内地的交往活动让更多香港年青人回到祖国,以第一视角了解内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嘴巴去问,用自己的耳朵去听,更加直接准确地认识祖国的发展,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日后投身社会作更好的准备。内地交流活动在为两地青年提供交流平台、创建友谊的同时,也循序渐进地拉近了两地的文化及生活共融。” 在投身两地交流活动策划五年后,香港杰出学生协进会会长萧景洋有感而发。

香港回归20周年,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青年一代保留了父辈的生活方式,更多了一份血脉牵绊。如何了解祖国文化和13亿同胞的生活状态?如何在国家的飞速崛起中寻找机遇?香港青年内地交流活动应运而生。

“我仍清晰记得2014年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典礼的情景,那天早上3:30起床出发,来到旗杆下面的贵宾区等候,国旗卫队整齐地从天安门城楼走过来。当地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的一刻,我们看着祖国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每一位同学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感动,那一瞬间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深深围绕着我。”

时隔三年,萧景洋依然清楚地记得在北京交流活动的诸多细节。2012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满腔爱国热情的他毅然回港投身社会工作,在青年交流工作上一扎头就是五年。“我希望通过交流活动让香港青年培养对国家更大的归属感,明白香港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珍惜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起去欣赏香港,感激香港,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的自豪。”

回归20年,正是这样一批充满激情的社会团体和组织者,在香港特区政府、香港中联办和各省市政府的支持下,令香港青年内地交流活动的数量与质量日益提升。从香港青年协会、香港青年协进会到香港义工联盟、香港菁英会……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其中,冬令营、夏令营、参访座谈、短期实习和各类比赛等丰富形式让“加强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不再流于表面。

扎根内地 沟通桥梁

“希望每个香港青年都能来一次内地,多交内地朋友。”香港青联会主席吴杰庄说。

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首次提到使用公共财政资助内地交流,《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沪港金融专业大学本科生交流及考察计划》等相继推出,香港青年的内地交流工作开始如火如荼。

据统计,过去五年,香港特区政府教育斥资2.2亿港元用于资助内地交流团,每年上千个项目,吸引着约14万香港青年走向祖国腹地,亲身体会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

北上创业,背后是香港青年的热情拼搏和政府部门的鼎力相助。据了解,过去三个学年,参与内地交流计划的香港学生超过17万人次。香港特区政府于2014年4月推出的青年内地实习和交流资助计划,更是促进了香港年轻人对内地就业市场及发展机会的认识。

“从2007年到2017年,青年内地交流活动早不是单纯的走马观花,而日益成为了解内地的最佳渠道。”香港新界青年联会副主席王聪颖回首十年间的变化,用“播下一颗种子”来形容内地交流活动的意义。“活动让香港青年跳出媒体报道的条条框框,而是自己感受内地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和国家文化。我们通过活动在青年心里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耐心等待它生根发芽。”

自香港回归第二年,香港高校开始通过委托内地10所高校代招内地生。2003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自主招收自费本科生。多年来,招生范围逐步扩大。

如今,青年交流工作已经结出累累硕果。走在内地大学校园里,常常见到操着“港普”的年轻学子;各大企业工厂里,来内地工作的香港员工和同事相处得和谐自然;创新科技园区中,香港的研发团队认真研究国家优惠政策……腾飞的内地经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汇聚了众多寻求发展的香港青年,搭起了一座座两地沟通的桥梁。

“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互联网+”和“国家大数据”的先后提出,让香港青年不断发觉内地市场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机遇。一项针对450名香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对国家未来经济前景保持乐观,接近八成表示愿意在内地工作发展。香港搭上祖国的发展快车,两地青年交流的蓬勃正当其时。

今年5月17日,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其中强调要加强与港澳台青年的交流。

“这是个大好消息。”正要去内地读大学的阿ken表示,“在校的十年间,我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内地交流。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小伙伴深入内地,切身感受祖国的崛起。”

“无论是国家也好,特区政府也好,也很鼓励香港的青年多到内地交流、学习,每一年政府都有很多的资助,推出了很多不小的计划,给香港的青年到内地不同的地方旅游、考察。对青年来说,这是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香港时事评论员陈志豪以自己经历与体验讲述了香港内地青年交流的必要。“内地给香港的青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的环境。我现在在广东做一些教育项目,感受最深的是在内地创业的成本是比香港低很多,市场比香港大很多。比如东莞租一个地方大概三百多平方米,租金几千块,如果在香港,租金可能要十万以上。内地为香港的青年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可是整个创业成本,营运成本低很多。所以我觉得整个创业空间,内地是比香港更好。”

6月6日,“为梦想出发”香港青年大讲堂暨庆回归20周年青年系列活动启动礼举行。

交心交流 筑梦中原

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老一辈港商以“狮子山下”精神走进内地“掘金”,摸爬滚打、艰辛奋斗,在逐渐熟悉的内地市场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三十年后,中国进入又一轮的经济腾飞,内地敞开大门欢迎香港青年探访考察,各地政府详细介绍惠港政策,鼓励香港青年前来生活就业。

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意识到,香港的未来离不开内地的发展,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当前,内地经济正在转型升级,大批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方兴未艾,这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舞台。

“我记得2003年读大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去上海的交流活动,只有十几个名额,想要参加还需过五关斩六将。” 王聪颖回忆,“现如今,你只要想了解内地、了解国家,就有无数机遇和条件提供。我真的希望香港青年能够好好珍惜。”

从走马观花的内地旅游,到愈发深入的交流行程,如今两地青年的交流已经从个人或者青年团体之间的交流,扩大到了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体育、文化、慈善、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品牌交流活动”层出不穷,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

这是时代的馈赠,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正如日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前海举行的“寻根追梦·同心同行”青年论坛上提到,香港青年正处在“高起点、大空间、好舞台”的发展时代,更要开拓眼界、放眼中国,把握国家发展的无限机遇,以“国家所需、香港所长”,创造出比上一代更辉煌的建设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表示,香港青年应该明白,认识祖国就是认识未来,不懂中国就是不懂世界,香港年轻一代应放开怀抱,去认识今日中国的面貌。内地将要为港澳青年到内地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出台政策,港澳青年应该有坚定的理念,在面对学业、就业、置业等问题时候要看到国家的发展一定会为年轻人的发展提供更多便利,要更好地从知识、做人做事等方面充实完善自己,要加深与内地年轻人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国情。

香港青联会主席吴杰庄看来,内地创业青年应该学习香港创业青年的国际化视野,多了解世界的一些状态。如果多去外面看看、多走走,会增加他的国际化视野。“香港青年有很多优点,他们身上有的是干事业的劲,他们勇敢进取、探索未知,展现了自强拼搏的狮子山精神,而内地青年也擅于追赶时代潮流,踏实肯干、勇于创新。两地青年本就应该加强联合、互动。”

吴杰庄认为,下一个20年,香港及内地青年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认识,定位准一些,为香港、为祖国,多做一点实事,是广大青年们应该做的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通过交流实践,深入了解和认识内地,也更清楚地体认到,只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结合香港学生在语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优势,未来才能在职场中取得更大发展。

中国这趟高速前进的发展列车已经在路上,香港不能缺席,香港青年更不应缺席。怀揣梦想、筑梦中原,在“一带一路”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遇中,内地和香港的青年交流将在未来结出更加丰盛的果实。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