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闽港要闻 > 正文
即将上路 北向先行 债券通将为香港带来哪些机遇?
2017-06-08 11:00: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柳丹  

为规范开展相关业务,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了《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近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债券通”(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获批。“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

港媒评论称,“债券通”为两地互利共赢的举措。一方面体现中央支持香港发展,有利于巩固与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另一方面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对外有序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形成大量项目融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债市发展,“债券通”开通可引入国际市场活水流向内地,不但有利内地债市与国际市场接轨,还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债券通”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加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里程碑

根据央行公布的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债券通”包括“北向通”及“南向通”。“北向通”是指香港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境外投资者(简称境外投资者),经由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机构之间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投资于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本暂行办法适用于“北向通”,“南向通”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符合人民银行要求的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北向通”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标的债券为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券种。人民银行认可的电子交易平台和其他机构可代境外投资者向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备案。“北向通”没有投资额度限制。

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认为,“债券通”是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重要里程碑,“债券通”将便利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改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联系,并促进两地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

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说,透过“债券通”平台,香港可以为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债券市场提供便利化的窗口,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和资金进出内地的中介功能。

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岳毅称,香港债市规模不大,存在“股强债弱”短板。“债券通”按“先北后南”方式运作,即先开通北上管道,为境外资金在境外购买内地的债券提供平台,之后启动南下管道,将促进香港债市发展。

在岳毅看来,“债券通”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预料双向开通后将为香港债市引入大量增量资金,更多参与主体将到香港债市进行债券发行和交易活动,有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长远稳健发展。另外,“债券通”除提供新的人民币资产配置管道,也有助于稳定香港人民币资金池规模。

更好地发挥“超级联系人”角色

港交所方面称,“债券通”的好处在于开通了便捷入市渠道,进一步提高入市效率。入市后,境外投资者可依靠两地基础设施,便捷地实现“一点接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在内地银行间市场交易流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政府类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各类债券。

渣打大中华地区行政总裁洪丕正说,“债券通”将进一步巩固香港连接内地与世界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地位。在他看来,内地拥有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但是目前并未有太多国际投资者涉足有关市场。“债券通”的启动将为香港及国际投资者提供崭新的投资渠道。渣打银行也可透过全面的银行服务,协助客人把握“债券通”的机遇,令客人的投资组合更多元化。

港媒称,截至今年3月底,内地债券市场规模达到65.9万亿元人民币,全球排行第三,亚洲排行第二,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债券比重不足2%,未来增长空间很大。由此可见“债券通”潜力巨大,日后涉及跨境资金流动金额可能比沪港通、深港通等股市互联互通更大。

将利于内地债券市场快速成长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说,内地银行间债市可谓债券市场的主流,可以形象比喻成“批发市场”,以短期债为主,规模极为庞大,波动、风险和收益很低,准入门坎则较高。他说,“债券通”拿银行间债市试水,无论对国家还是投资者而言将风险可控,“由于盘子很大,即便境外投资者的理念、操作手法有所不同,对整体市场而言,短时内不足以掀起轩然大波。”

孙立坚认为,“债券通”释放国家将继续金融开放的大趋势,若引入更多境外投资者,提高市场化程度,必然利于内地债券市场快速成长。在另一方面,同业拆借利率也可视为市场利率的风向标,若因境外投资者的参与,银行间债市趋向成熟,也将提升同业拆借利率的价格发现功能,令其全面反映供求关系,从而带动内地利率市场与全球市场接轨、联动。(记者 张盼)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