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閩港要聞 > 正文
香港的未來出路仍在于「一國兩制」
2017-04-18 09:11:30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夏芳  

孫喜 旅居新加坡的中國籍獨立時評作家

「一國兩制」是中國人民為盡早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謀劃的偉大創舉,業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也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20年來,「一國兩制」已在香港和澳門被成功實踐,雖經曆了不少風雨,但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2017年4月11日,林鄭月娥在北京接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任命狀,成為香港第五任行政長官,並將于7月1日就任,她也是香港首名女行政長官。隨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林鄭月娥時,稱贊她「符合中央標準當選實至名歸」,並重申「中央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決心堅定不移,不會變、不動搖。」

「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國家的主體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香港、澳門和台灣保留資本主義。「一國兩制」中的「一國」和「兩制」,辯證統一、有機結合、缺一不可。

「一國」基礎,牢不可破

「一國」是「兩制」的前提,沒有「一國」,「兩制」將無從談起,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只談「愛港」,不談「愛國」,就已是謬論;一小撮「港獨」分子竟妄圖蚍蜉撼樹,更顯得無知和可笑。

我們常說「台獨」沒有出路,其實「港獨」更沒有出路。自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關系日趨緊密,早已密不可分,其中香港對內地的依賴度更高。如今,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而香港雖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但僅為第四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香港逾90%的食物靠進口,其中絕大部分鮮活食品來自內地。直白點說,脫離內地,香港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港獨」實則是禍害香港,必然失道寡助。

近年來,香港民衆尤其是年輕人,抱怨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其實,在「一國」之下,內地給香港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香港特首梁振英就多次呼籲港人抓住內地發展機遇,他曾動情地說:「30多年前,我們這一代人畢業的時候,事業舞台只是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今天,香港人的舞台是全中國以至全世界。」林鄭月娥近來也表示,希望未來五年利用背靠祖國和「兩制」的優勢,把香港經濟發展得更好。

如今,不少香港的國際競爭對手已在積極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香港雖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獨特優勢,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依然成天只是糾結在與祖國較勁的政治死胡同之中,香港的未來的確岌岌可危。其實,香港年輕人在教育方面有著英文語言和西方文化的傳統優勢,大可善加利用內地的廣闊天地,大展拳腳、成就輝煌事業。

「兩制」內涵,循序漸進

不論是從政治制度、法律體系,還是經濟結構、社會生活看,香港都與內地截然不同,毋庸置疑,「兩制」一直都在嚴格落實之中。不過,「一國兩制」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開創性事業,自始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必然會不時湧現出一些新挑戰,例如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問題。

1990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4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産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行政長官的産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産生的目標。」

根據2007年12月全國人大的決議,香港可以在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産生辦法的決定》。可惜的是,香港立法會于2015年6月18日否決了《行政長官産生辦法決議案》。至此,香港政改的努力前功盡棄,最終淪為原地踏步。

此前,香港泛民主派極力誤導民衆,稱「袋住先」就是「袋一世」。對此,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已明確反駁,「中央官員從來沒有人這麽說過」,並表示「法律制度不會一成不變,但香港特首普選制度將來是否需要,何時、怎樣修改,要看香港社會的發展情況,包括社會共識形成及現行制度接受實踐檢驗的情況。」

對于香港政改,泛民主派一直鼓吹並執意堅持一步到位,然而凡事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操之過急不僅無濟于事,反而會弄巧成拙,害香港陷入沒有出路的對抗性政治的漩渦。一向崇尚法治的香港社會,自「占中」運動以來,有日趨暴力化的傾向,這不是政治改革所應有的姿態,反而更像是在圖謀政治革命。只可惜,此種革命代價太高,得不償失,且注定不會成功。

說實話,相比較英殖民地時期,回歸後的香港早已實現翻天覆地的「港人治港」,但其也必須在「一國」的大框架下,根據全國人大的授權依照《基本法》實行「高度自治」。因此,努力和中央建立互信和良性互動,對香港政改的順利推行至關重要。

「一國兩制」體現了中央的靈活務實,香港也應該領會並發揚此種精神,把握機遇、順勢而為。我們衷心祝福並相信,「香港明天更好」!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