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頻道> 閩港要聞 > 正文
資産門檻躍升百倍 內地客戶會陷入赴港開戶難嗎?
2017-02-16 09:05:1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夏芳  

資産門檻躍升百倍 多方解讀背後事因

內地客戶會陷入赴港開戶難嗎?

近期有人開玩笑說,想在香港銀行開立賬戶,從2月起只有「壕客」開得起了!為何這麽說?招商銀行近期發布通知表示,內地客戶開立香港賬戶的資産門檻,已由此前的5萬元人民幣提至500萬元(日均資金留存)。祭出狠招的並非招商銀行一家,去年11月,花旗銀行就將個人賬戶的開戶資金從1萬港元提升到150萬港元,整整高了150倍!

誰將成為「第三家」

招商銀行客服熱線在回答問詢時表示,自2月1日起,內地客戶在香港地區開辦儲蓄卡「香港一卡通」需要滿足年滿18周歲、內地居民並且持有內地一張招商銀行「私鑽卡」(私人銀行卡或鑽石卡),連續3個月日均資産不少于500萬元等條件。客服人員表示,這次調整是招行業務流程改造和香港系統優化要求。

一般來說,內地居民開立香港賬戶,主要是用來購買和續繳香港保費、海外投資和跨境轉賬。自2016年以來,內地資金出海需求強烈,內地人不斷湧入香港開戶。招行的「香港一卡通」因為辦理方便,資産門檻低而廣受歡迎。業內人士表示,如今要求500萬元的現金擺在賬戶內,已非普通客戶力所能及,這將絕大多數人的開立需求拒之門外。

除了招商銀行和花旗銀行兩家,近期部分在內地的港資銀行和在香港有分行的中資銀行,都不約而同地收緊內地投資者開立資格。中國銀行客服人員表示,客戶要開戶,需要附加購買保險産品時間滿一年,或者購買兩個月以上的理財産品、購買金額超過20萬元的條件。其他部分銀行雖然暫時沒有對個人資産門檻設限,但在資質的審核上越來越嚴。就算材料準備齊全,申請也不一定都能通過。

前幾年,客戶到香港去開戶相對容易,香港各家銀行也是大加歡迎。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風向漸變,內地人到香港開立銀行賬戶已經越來越難了,未來可能還會更難。更有媒體猜測,繼兩家銀行大幅度提高開戶門檻後,誰將成為「第三家」?

銀行的「順勢而為」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都跟「個人資金出海通道被不斷收緊」的判斷緊密相連。關于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去年末內地居民赴香港買保險受限時被炒熱一次,在今年初最新個人購彙政策發布時被炒熱一次,最近招行將開戶門檻提升100倍,自然又被拿出來翻炒一次。

香港某銀行人民幣業務工作人員表示,內地資金出海需求強烈,尤其去年以來,內地人不斷湧入香港開戶,在香港銀行取現也有明顯增加,「不排除今後其他銀行也會相繼提高門檻,以保持資金跨境流動的合規性。」言下之意是,收緊內地在香港開戶,某種程度上是為了防止洗錢。

有評論認為,實際上,在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壓力仍然巨大、外彙占款有跌無升、資本加速外流等因素疊加下,銀行順應管理部門穩定彙率、鎖住資本的意圖,提高境外開戶門檻並不意外。

有媒體稱,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下跌7%,創近年來最大跌幅。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資金流出壓力將持續擴大。今年最新的《個人購彙申請表》中明確表示,不得用于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在外管局的壓力下,中國內地的銀行已經采取了系列措施控制資本外流,以此減輕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再加上香港銀行開戶門檻的大幅提高,三方面疊加,個人資金搬家出海的渠道,已經基本被堵截。

開窗不會再關上

但收緊開戶並非單單針對內地資金的「狼來了」。事實上,花旗銀行雖然將開戶門檻提高150倍,但標準卻一視同仁。也就是說,提高門檻不只針對內地客戶,而是適用于所有國際客戶。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近日表示,不少做法是銀行出于對自身風險的分析。事實上,除了內地人在港開戶難之外,銀行風險管理的收緊令許多香港本地人和中小企業開戶也十分困難。金管局目前就要求銀行推出複核機制,讓申請失敗的客戶有上訴的權利。

針對「個人資金出海通道被不斷收緊」的判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會重回資本管制老路,打開的窗戶不會再關上。

潘功勝強調,外彙管理政策未變。新的一年,外彙監管部門將強化監管和打擊企業虛假對外投資、虛假利潤彙出、僞造構造貿易背景騙彙、個人分拆購付彙、非法買賣外彙以及假借貿易或投資渠道對外轉移資産等違法違規行為。

他還指出,目前,購買境外保險有一部分是屬于經常項目下的,沒有限制,例如在外旅行購買的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等。但如果購買投資分紅險則屬于個人資本項下,目前我國還沒有開放。因此,境外購買投資類保險産品,違反了中國的現行外彙管理政策。

有香港業內人士舉例說,不少內地人開戶只為到香港購買保險,資金急進急出,這一現象已引起香港銀行的警覺。結合潘功勝的表態看,內地客戶港銀開戶資格趨嚴,實在是多方合力的一個結果。

相關閱讀:
香港回歸20周年
更多》閩港要聞
更多》圖片新聞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