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香港频道> 八闽乡讯 > 正文
两会观察: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如何打赢?
2017-01-22 10:27:1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艺  

东南网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储白珊)“2016年全省脱贫260425人,‘造福工程’搬迁15.6万人。”代表委员们认为,去年脱贫攻坚取得新实效,但这项工作正处在攻城拔寨冲刺阶段,不能有一丝松懈。

到2018年,国定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省定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面对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代表委员们认为,必须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脱贫难关。

补齐短板斩断穷根

“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九三学社福建省委的调研显示,我省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导致的,占到总数的一半。

“打赢脱贫攻坚仗最突出的短板就在健康扶贫,应坚持以村为主,综合施策,精准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患者。”省人大代表、福安市城北街道富春社区居委会主任钟奶祥呼吁。

他建议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通过定点帮扶和强化培训两手抓来完善乡(镇)、村全科医生队伍,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保障能力,让农民就近看病。

省人大代表、平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慧颖建议,完善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针对部分支付不起医疗保险、看不起病的困难群体及久病返贫者设置专项医疗救助基金,采取政府资助和社会筹集相结合的办法落实救助资金。同时,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患大病、重病等困难家庭人员,实施医疗费用减免。

教育是阻断扶贫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方式。民进福建省委建议,发挥职教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数千名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就带来数千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通过人才多样化培养,让有升学意向和能力的孩子继续深造,让掌握技能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确保所有贫困毕业生就业或创业,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省人大代表、福州市民政局副调研员何玲聚焦“造福工程”搬迁扶贫这一重要脱贫路径。她建议,集中安置区的后期管理应提前介入,让新住户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陌生感,融入新生活。安置房建设应同时配建社区办公场所(含物业用房)、文化活动中心、医疗室、幼儿园、市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精准扶贫有效开展,法律扶贫很关键。”省政协委员、三明市政协副主席李茂胜说,通过法律扶贫,可帮助贫困户维护合法权益,并在脱贫道路上走正道,培养守法用法好习惯。在开展法律扶贫中,也促进相关部门、单位依法依规管理使用各项扶贫资金。他建议,应开辟法律扶贫绿色通道,所有贫困户涉法问题优先给予受理,提供免费司法服务和一站式服务,此外还可创新“互联网+法律扶贫”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

扶贫项目精准“点穴”

在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的同时,让贫困村、贫困户获得稳定收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不少山区县毛竹资源丰富,但缺乏上规模和科技含量高的毛竹精深加工企业,毛竹产业无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省人大代表、建瓯市龙村乡龙村村党支部书记王菊英建议,应出台更多改善毛竹生产条件、推广先进管护技术等扶持政策,尤其是针对毛竹精深加工企业更多地给以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助力毛竹产业发展上新台阶。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事业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成功转型,就是最好的例证。

省政协委员、宁德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林小梅建议,要保护并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首先是保护和弘扬好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留住原始风貌和景观资源,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乡村,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及推介力度,开展“一村一品”或“一户一品”的创意策划。

“电商扶贫”作为国务院扶贫办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针对贫困地区电商创业专业人才匮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台盟福建省委建议依托农业产业链,构建网货供应体系,带动贫困对象“借网”致富;依托电子商务激活工业“神经”,增加贫困人口就业机会。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福建省委专职副主委杨琳建议,将发展中医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这不仅因为中医药具有价廉、方便、有效的优势,而且由于中草药种养有一定的环境要求,有的贫困地区就适合某些中草药的种养,特别是一些高山地区的中草药药性更地道,有些中草药的简单加工在家庭就可以完成。她认为,中草药的种养和加工,有望让贫困人群多一条增收致富路。

省政协委员、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副总工邱金福建议,开展光伏发电扶贫工作,出台福建省光伏发电扶贫实施方案或细则,在电网接入、优先上网、电量收购、银行信贷、运维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0周年
更多》闽港要闻
更多》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