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正式开幕,众多国内嘉宾围绕创新、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转型等话题为现场来宾做了主题发言。会后,现场的企业家、科学家还与来宾相互交流,问答分享,为现场来宾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交流会现场,嘉宾正在演讲 创新驱动跨越 谋求更大发展 中铁大桥局集团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刘自明 在昨日举办的2016年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上,中铁大桥局集团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刘自明分享了他对创新的感受。 “创新是为了跨越,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刘自明说,在上世纪50年代,中铁大桥局集团刚刚成立的时候,所造的第一座桥的跨度仅仅只有128米,而如今中国能够建造桥梁的跨度已经达到了1700米甚至更多。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更是一项创新。 正在建设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合福铁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长乐副中心城市和我区的快速通道,它还是我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在刘自明看来,能够建设这样的一座大桥正是因为创新的驱动。 2013年,中铁大桥局中标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并随后进场建设。在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这支“建桥铁军”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顺利开展深水桩基施工,开辟了世界尖端建桥技术的创新之路。 建造桥墩,首先要为施工创造一个无水的环境。全国各地的桥梁建设中,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实现,但深水钢吊箱围堰施工可谓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这项创新正出自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的围堰施工。大桥施工海域风大浪急,采用常规的钢围堰在安装、拆解上需要耗费很大人力、物力,不仅增加了难度,还对整体工期不利。 深水钢吊箱围堰充分利用现场大型吊装设备的优势,采用浮吊整体吊装钢吊箱围堰,整体下放,完成了钢吊箱直接就位施工工艺,拉压杆的应用平衡了吊箱在海中承受的波浪力、水流力产生的水平力,大大简化了施工工艺。 这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尝试。 实际上,这仅仅是项目部科研攻关所取得成就的其中一项。面对一个个世界级施工难题,建设者们把他们转化为技术创新。 国内首座公铁两用大桥,能够实现上走汽车、下行铁路,让许多人津津乐道,但造墩、架梁的艰难,只有奋斗在一线的工人最清楚。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共58跨,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为解决现有的单孔造桥机作业长,成桥速度慢的难题,技术攻关人员研发了双孔连做节段拼装造桥机。 与现有的单孔造桥机相比,可节省一半的工期。 这些也只是九牛一毛,诸如“模袋围堰”施工工艺、“水下不离散混凝土”施工工艺、深水区与浅水区穿插作业、平台和栈桥同步推进的施工方案等创新技术先后出炉。 截至2015年年底,项目部已上报科技开发立项12项、工法9项、专利10项。更值得称道的是,在全员的参与,项目已成功攻克了“深水有覆盖层大直径钢护筒独立平台的搭设”“深水裸岩组合平台的搭设与稳固”“深水裸岩大跨长距重载栈桥的搭设”“大吨位整体钢吊箱设计与施工”“台风区码头与后场配套设计与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 |